临近年底,各大车企也是开启了降价冲量,以往属于购车旺季的金九银十也被年底的促销盖过了风头,11月产销均有小幅度的增长。
日前,中汽协发布数据显示,11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09.3万辆和297万辆,同比分别增长29.4%和27.4%,环比分别增长7%和4.1%;11月,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07.4万辆和102.6万辆,同比分别增长39.2%和30%。
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分析,11月,汽车市场热度延续,借助“双11”大促等消费浪潮,购车需求进一步释放,市场表现持续向好、超出预期。当月,汽车产销环比同比均实现增长,乘用车延续良好态势,商用车保持较快增长,新能源汽车和汽车出口引领行业增长。
2024年新能源渗透率有望冲击40%
11月,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07.4万辆和102.6万辆,同比分别增长39.2%和30%,市场占有率达到34.5%。1-11月,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42.6万辆和830.4万辆,同比分别增长34.5%和36.7%,市场占有率达到30.8%。
作为国内乘用车车市增长的重要拉动力,11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超96万辆,达96.2万辆,同比增长31.5%,环比增长8.2%,渗透率高达37.7%,较去年同期提升1.7个百分点。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为52.6%;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为35.2%;而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7.9%。
同时中汽协数据还披露,11月,汽车出口48.2万辆,环比下降1.1%,同比增长46.3%。分车型看,乘用车出口40.7万辆,环比下降3.3%,同比增长47%;商用车出口7.6万辆,环比增长12.8%,同比增长42.7%。1-11月,汽车出口441.2万辆,同比增长58.4%。分车型看,乘用车出口372万辆,同比增长65.1%商用车出口69.2万辆,同比增长29.8%。
得益于新能源产品爆发,11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155.6万辆,同比增长37.9%,市场份额59.7%,上升5.4个百分点。值得一提的是,11月国内生产的高端品牌乘用车销量完成42万辆,环比增长10.9%,同比增长9.3%。
11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66万辆,同比增长23%,环比下降3%。11月的德系品牌零售份额18.7%,同比下降0.4个百分点,日系品牌零售份额15.5%,同比增0.2个百分点。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达到7.9%,同比下降1.5个百分点。
在主流合资品牌中,南北大众的新能源产品表现最好,其11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约2.92万辆,占据主流合资纯电动48%的份额。“这说明大众坚定电动化转型战略初见成效,其他合资与豪华品牌仍待发力。”崔东树称。
崔东树表示,2023年1-11月的新能源车贡献度仍有36%,未来的新能源车贡献度仍将小幅上升。预计2024年,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量将达到1100万辆,净增量230万辆,同比增长22%,市场渗透率将达40%。
年底“翘尾”再现?
在新能源汽车整体销量攀升的大背景下,不少车企的年度销量目标完成率却不及预期。公开信息显示,今年前11个月,仅有理想汽车提前完成年度销量目标。相关数据显示,其累计交付新车为325677辆,提前一个月达成2023年30万辆的销量目标。
进入11月,多家车企就宣布降价冲击年销目标,使得整体车市的热度依旧不减,加上广州车展新车上阵等因素加持,为我们呈现出“大涨”的热门景象。
业内人士表示,虽然新能源整体汽车销量同环比都呈现增长趋势,而且总量提升很大,但不少新能源车企年度目标完成率不理想,这与车市竞争越来越激烈有关。当前新能源车企纷纷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步伐,市场竞争激烈,而各车企在完成预定目标时遇到了一些问题,年底降价促销也是正常现象。
据悉,自12月1日以来,已有比亚迪、上汽大众、一汽丰田、神龙汽车、长安汽车等近20家车企陆续发布价格优惠信息,其中有不少产品上市仅一两个月,就官宣幅度达上万元的降价信息。
同时在11月,厂商生产增产明显,而零售回暖平稳,推动了厂商和渠道库存的增长,形成了厂商产量高于批发9.6万辆,厂商国内批发高于零售9万辆的增库存走势。
乘联会数据显示,厂商与渠道从去年12月到今年10月持续去库存42万辆,从而减缓了渠道库存压力。崔东树表示,11月,国内乘用车库存增长明显,为春节前预期的旺销备货。2024年,去库存周期会更加明显,行业竞争将愈加激烈。
中汽协预计,伴随政策效果持续显现,各地车展及促销活动持续发力,加之企业最后一月收尾冲刺,预计12月汽车市场将会持续向好,再现年底“翘尾”现象。汽车产销全年有望创造历史新高,超预期完成全年预测目标。
随着自主品牌车企在新能源技术路线上的多线并举,市场基盘持续扩大,11月厂商批发销量突破万辆的企业达到18家,占新能源乘用车总量的88.9%(上月88.8%,去年同期83.1%)。
毫无疑问,目前行业份额正在进一步向头部大型车企集中。而2024年新能源渗透率将有望突破40%,届时自主品牌的市占率也会进一步提升,合资品牌压力也会越来越大,为了缓解压力,大众汽车已经在打造专属于国内市场的全新平台电动产品,接下来就看其他合资品牌能否做出改变了。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