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top
当前位置: 说车网 > 资讯

2025宜兴科技人才交流合作大会举行

文章来源: 新华网  |  发布时间:2025-04-20 13:43  |  责任编辑:笑笑  |  阅读量:14862  |  

4月19日,2025宜兴科技人才交流合作大会在秀美陶都盛大启幕。随着协同创新联盟成立、创新合作平台布局、15个项目合作签约,宜兴将科技与智慧、人才与产业深度交融,构筑起人才近悦远来的“强磁场”。

深耕创新土壤,以人才优势繁荣科创产业

创新,刻在宜兴城市发展的基因中。作为长年雄踞全国百强县前列的城市,宜兴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.51%,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2300亿元,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740家、位居全省县市第一。宜兴正加速构建“3+3+N”现代产业集群,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,全力推动创新和产业“双轮驱动”。

宜兴人杰地灵,历史上既有“一门九侯”“四代英杰”“一邑三魁”的美谈,如今也走出了32位两院院士和万余名教授。为进一步将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动能,宜兴依托高端人才资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“院士经济”发展模式,去年新增3家省级院士工作站,入选数量居全省县市级第一。同时聚焦产学研贯通,与40多家高校开展战略合作,每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近200个,还聘请一批高校院所专家教授为“宜兴市首批科技成果转化专家顾问”,不断将技术、人才、产业编织成高质量发展的经纬网。

大会现场,“宜兴市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”正式宣告成立,这也标志着宜兴产学研合作迈入“升级版”赛道。

以拳拳之心揽天下英才

在日益激烈的城市竞争中,人才已经成为了关键要素和战略资源。如何吸引更多人才扎根于此?宜兴的回答是,以“真金白银”解人才安居之忧,以“真心实意”筑事业发展之基。

2012年,宜兴在无锡地区率先出台了“陶都英才”政策,13年来该政策不断提档升级,首创“爱才节”搭建产才融合平台、打造人才友好型基地,还将“陶都英才卡”的服务触角延伸至子女教育、配偶安置、父母养老等方面,完成从“一人引进”到“举家引进”的全面升级。

为了减轻青年人才的求职负担,宜兴青年人才驿站推出“最长90天免费入住”的暖心政策,不仅配备水电网络、独立卫浴、共享办公等设施,更提供“住宿+就业指导+城市融入”的全链条服务,助力青年人才实现从在宜“落脚”到“扎根”的无缝衔接。

想要实现揽才、引才、留才,人才环境同样重要。活动现场,宜兴进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及政策推介,为广大创新主体到宜兴创新创业准备了“政策大礼包”。其中对引进的顶尖人才团队,将按“一事一议”给予最高1亿元资金支持;给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待遇,还有不低于30万元奖励;全力支持高校院所、科技领军人才团队等来宜创办新型研发机构,建设期内给予最高1亿元建设补助;对企业单个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,给予最高500万资助。

“我们会以‘24小时不打烊、360度无死角’的追求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服务,相信在宜兴,大家一定能够找到施展才华、放飞梦想的广阔舞台。”宜兴市科技局相关负责同志说。

多点发力,打造发展资源“超链接”

宜兴地处长三角创新资源腹地,近年来主动对接G60科创走廊、沿沪宁产业创新带、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,不断延伸产业发展资源链。

去年,无锡创新性战略性布局建设了四大创新中心,全面整合“双招双引”力量,进一步强化与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、西三角经济区的产业科技人才合作。宜兴积极响应,迅速建立协同工作机制,进一步强化“双招双引”工作力量,以靠前参与、全面发力的战斗姿态,全面融入其中。为深度融合创新链、产业链、资金链、人才链,加快吸引更多优质科技成果来宜转化落地。

本次大会,宜兴与无锡市四大创新合作平台进行了战略合作签约,将来势必会进一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与科技成果高效转化,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更加强劲的动能。

据悉,在强化外部资源衔接方面,宜兴已在上海、深圳、武汉等地建有科创飞地12个,总面积超1.9万平方米,孵化企业达184家。

“今年中国发明协会重点围绕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进行布局,希望也能够在宜兴落地开花结果。”中国发明协会党委副书记、副理事长,中国发明成果转化研究院院长钱为强表示,希望以此次大会为契机,双方共同播撒创新的种子,推动更多“从1到100”的突破在陶都大地绽放。

活动当天,还颁发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、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、江苏省科学技术奖、省级人才计划入选单位、省“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”入选者等多个奖项,启动“宜兴市重点产业集群卓越工程师培育行动”和第六届宜兴太湖湾国际精英创新创业大赛等。
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